
400-123-4567
1.高温的基本概念
1、中国气象学中,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一般称为高温。
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超过35℃,就可称为“高温热浪”天气。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是日最高气温高于32℃并持续3天以上。
2、在职业卫生领域,高温作业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场所平均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25℃的作业。 WBGT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热负荷的基本参数,单位也是℃。用于评价人体的平均热负荷。
3、高温工作的分类
第一类是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即温度高、热辐射强度大的作业。常用于冶金、陶瓷、玻璃、铸造等作业。
第二类是高温高湿作业。这种工作温度高、湿度大,热辐射强度一般不大。见于纺织、印染、井下等作业。相对湿度可达80%~90%。
第三类是夏季露天作业。主要从事各种农业劳务、田间巡查、露天装卸、建筑施工、外卖工、环卫作业和军事训练等。此类工作除了高温外,往往还伴有太阳和地面的热辐射,因此暴露温度会较高。
2.高温预防措施
(一)组织管理措施
1、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温作业和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暑降温管理办法》)预防及降温措施,总工监安建[2012]89)。
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生产场地,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采取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3、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未成年工从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职业分类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中三级以上高温作业场所。 35℃以上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未成年工从事户外露天作业或者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4、炎热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劳动时间,轮流作业,适当增加劳动者在高温工作环境下的休息时间,减少用工。减少强度,高温时期减少户外作业。操作及其他措施。
5、用人单位根据当日地级以上气象部门所属气象站发布的气温预报调整营业时间:
(一)当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二)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安排劳动者全天户外作业时间合计不超过6小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规定,最高气温期间3小时内不得发生。安排户外露天作业;
(三)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休息等方法,缩短劳动者连续工作时间,不得安排露天作业劳动者上班。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温度下连续工作时间参见《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WS/T770)。
6、为高温、炎热天气下作业的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要求的防暑降温饮料和必要的药品。防暑降温饮料的提供不得以金钱代替。如果发现劳动者出现中暑症状,用人单位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情节严重的及时送往医院。
7、加大高温危害及其防护措施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建筑工地、露天作业等农民工大量易发生高温中暑的行业,普及高温中暑知识和知识。通过发放宣传材料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相关法律法规使劳动者了解高温的危害,掌握针对高温危害的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有效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因高温作业和作业引起的中暑的发生。在炎热的天气里。
(二)个人防护措施
1.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生活和工作。高温天气户外作业人员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工人的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放慢行进速度,减少高温时段的户外作业。此外,还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和含电解质的饮料或冷水。
2、出现头晕、恶心、口干、神智不清、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高度重视,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水降温。如果病情严重,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3、高温作业工人在工作室内需适量饮水,并少量多次饮水。工作场所根据工作温度和强度适量饮水。也可以根据出汗量进行补充。最好选择淡盐水。当出汗量>3L/天时,应补充电解质-碳水化合物饮料。水或饮料的最佳温度约为10°C。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每次200毫升至300毫升。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补充因汗液流失的维生素。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补充高温作业的消耗。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与疾病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