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123-4567
创意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画贺卡、制作手工饼干、准备慈善演出……随着“六一”临近,不少学校开始为慈善活动做准备。以节日为契机,走访福利机构和特殊学校,帮助弱势儿童,已成为许多中小学校庆祝儿童节的一种方式。
目前,参与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德育的一部分,学校和公益组织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公益平台。如何在众多的公益项目中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如何帮助别人而不给受助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何将一时的好奇心转化为持续的公益行动?有关专家指出,真正的公益需要智慧,如何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开展公益教育仍存在挑战。
青少年慈善学院组织小慈善大使与贫困学生一起学习包饺子。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学生参与树木的日常养护。
如今,中小学生做慈善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调查数据显示,90%的中小学生参与过公益活动。如何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公益活动?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参与公益实践?如何实现公益利益最大化?记者走访公益基金会、学校、家庭,探讨不同主体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同公益参与方式和收获经验,也为有兴趣参与公益的孩子和家庭提供更多指导和建议。
加大公益项目参与力度
5月20日,心怡女士带着刚刚结束志愿服务的孩子回到北京。一年前,她自己创办了一个慈善项目,因为她正在努力寻找一项真正让孩子们去偏远地区的慈善活动。带更多的孩子来当志愿者“小老师”,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
像欣怡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贴近救助对象,深度参与慈善事业,注重实际收获,而不是捐钱捐书。同时,随着家长慈善意识的增强,他们也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做慈善。北京儿童青少年基金会青少年公益学院管理办公室主任钟世云注意到,家长参与公益的热情不断高涨,从积极参与到愿意充当带头人号召、组织更多家庭加入。
“以前我可能担心参加活动会耽误孩子学习,但现在有家长要求我让孩子毕业后参加认树公益项目。”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团队班主任袁日社说。
她说,现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学校也在尝试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地体验。例如,灯市口小学素质教育资源带联合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绿化基金会,在皇城根遗址公园开展“垃圾换绿,爱心收养”活动,落实植树造林活动。学生们自发成立“绿色银行”,回收纸张、饮料瓶、易拉罐等废旧物品,换取“绿化钱”,参与植树绿化志愿服务活动。
教育改革也为公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引导。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大纲》中,将社会服务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满足社会组织的要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或他人的需要。
同时,高中高考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档案记录可与入学挂钩。 “从机制和制度上来说,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是公益教育的良好信号。”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尚立夫说。
公益活动仍有局限性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少年参与的公益项目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既有针对弱势群体的养老助学项目、扶贫教育项目,也有针对弱势群体的科技环保项目等。培养公益意识。尚立夫认为,社会对公益的理解不应再局限于好人、好事、慈善活动,而应该了解公益对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钟时云注意到,青少年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学校、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青少年公益学院已联合中国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家,开发公益课程、公益实践和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努力进行量化和评价。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和专家加入进来,推动青少年慈善在内容和评估方式上的体系化。”
在学校方面,尚立夫发现,公益活动的整体实施得到了完善和创新,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仍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学校虽然每年都会开展学雷锋、植树节等活动,但活动之间缺乏关联性,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业特点进行高层次的设计。目前的活动往往是由学校老师组织设计,孩子们只是被动参与,形式大于内容。加之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公益活动的开展,也缺乏跨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导致公益活动的开展遇到困难。
此外,袁日社认为,目前针对小学生的优秀公益项目相对有限,寻找合适的社会资源、合作开展项目也存在一定困难。 “小学生能力有限、力量有限,如何才能让他们发挥作用、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同时又保证不造成混乱?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志愿者角度,相关专家表示,很多公益项目对志愿者的专业要求很高。有时简单粗暴的“做好事”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真正的公益需要智慧。尤其是涉及特殊儿童的公益项目,志愿者可能存在对受助群体了解不够、缺乏专业精神、工作方法不当等问题,需要提前接受专业指导。钟世云提到,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为例,志愿者需要提前对相关疾病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接受护理知识培训,了解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小橡树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正在开展图书收藏活动。
家庭案例
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成长
家长代表:海伦娜妈妈、世青国际学校四年级学生家长、小橡树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主席
“做慈善的过程不就是一种自我成长吗?”在海伦娜看来,父母和孩子得到的远远多于付出的。去年6月,作为小橡树公共图书馆的年轻志愿者,海伦娜和朋友们在社区举办了一场募书活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捐书活动,性格内向的海伦娜鼓起勇气分发了一页。 “为了向更多人介绍小橡树慈善图书馆,她还主动牵着自己的狗和遛狗的居民聊天。”不到两个小时,海伦娜和其他六个孩子就筹集到了 294 本书。
这并不是海伦娜第一次参加慈善活动。当海伦娜上幼儿园时,她就已经开始涉足慈善事业。海伦娜妈妈相信,只要她带着孩子去做,慈善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去年,海伦娜和母亲还参与了贵州省织金县“小橡树慈善图书馆项目”第三轮图书馆建设。接受了两天的高强度培训,以小学老师的身份全程参与给孩子们教绘本,教他们借书、整理书籍。
海伦娜的妈妈还记得,一位家长志愿者曾说过,当国际学校的孩子和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走到一起时,他们就跨过了自己的“山头”。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不同人生起点、不同生活层次的孩子打破彼此之间的隔离,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一些事情,增加他们对不同人群的理解和接受。
机构案例
公益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代表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
一件红背心、几张筹款卡、一张慈善签到表……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来说,或许就是慈善之路的开始。 2016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公益小传播官”活动,招募7至15岁青少年,孩子们走上街头,走进学校、公园、图书馆,宣传公益项目。让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
“走进贫困山区等公益项目耗时长、不普及,参与人数也有限。”中国扶贫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颜志涛说。为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公益诉求,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了“北京市学龄儿童家庭公益参与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相比捐款、探访贫困地区,城市活动是家长更喜欢的公益形式。 。 “‘公益小传播官’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起的。”严志涛说道。
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还举办“讲习班”,指导孩子们。 “我们曾经举办过‘什么是贫困?’的工作坊。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贫困有了基本的认识,学会了面对贫困者如何正确表达爱,不至于用言语伤害他人。”
颜志涛认为,公益可以有多种形式。他介绍,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母亲志愿者们编写了一本《加油,一起成长》小册子,其中提出了每月的公益内容,比如与家人互换角色,培养同理心;组织爱心班会、设立家庭服务日,帮助家长做家务……“公益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是公益的对象和受益者。”
北京私立汇佳学校的高中生为员工教英语。
学校案例
以课程为基础,有计划地开展公益教育
代表学校:北京私立汇佳学校
作为一所实行IB课程体系的国际学校,北京民办汇佳学校的公益教育渗透到高中阶段、CAS课程(包括创造力、行动、服务)等各个学阶段的课程中。 )三方面)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核心课程之一。每周三下午是CAS工作室的活动时间。学校会组织学生外出到福利院、敬老院等指定机构,也会组织他们到校园提供服务。例如,为物流和清洁人员提供英语培训。
“基于课程,我们的公益教育可以更有计划地开展。”中科院联络员霍然表示,每学期伊始,老师们都会制定整个学期的课程计划,根据需要设定每周的服务主题,并进行预培训。比如,学生去太阳村看望服刑人员子女前,要进行背景调查,了解言行上应注意的事项;重阳节去敬老院献爱心之前,学生要设计团体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准备一些节目、游戏等。同时,课程还有配套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打分根据他们每学期参加的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霍然介绍,课堂之外,慈善会、慈善会、红十字会等学生组织是学校公益教育的有益补充。活动由孩子们自愿组织和开展,赋予了孩子们更多的主动性,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高二学生李嘉瑞从9岁起就一直关注西部地区的缺水问题。 2016年,她在汇佳成立慈善俱乐部,筹集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慈善俱乐部传承多年,每年寒暑假学生都会组织。深入偏远山区支教;红十字会成员将前往儿童村、福利院担任志愿者,与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度过儿童节、圣诞节等。
■ 焦点问答
1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
海伦娜妈妈:首先,做慈善一定是自愿的,不要让孩子们难堪。其次,当孩子参与时,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而不是问: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学到了什么?家长不要急于寻求反馈,要学会等待花开花落。最后,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做慈善的父母也要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和更多的人。
尚立夫(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院院长):公益活动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宝贵机会,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在这里,家长要承担起教学和参与的双重任务。他们一方面指导孩子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些公益服务。家长在活动前要做好准备,了解活动的背景信息,并给孩子一些提示;活动期间,家长不要只是在一旁拍照或聊天,而应该成为孩子的助手,同时也要注意尺度,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他通过尝试去学习和错误。
2 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慈善项目?
张云霞(中国扶贫基金会“小公益传播官”项目负责人):首先要选择一个让孩子有参与感、互动性强的项目。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替孩子做决定。最后,即使是基于捐赠的项目,也建议家长制定自己的规则,让孩子自己“赚钱”。
白雅静(北京儿童青少年基金会青少年公益学院合作发展部主任):对于刚接触公益的孩子来说,可以选择一些非技术性的项目,比如募捐书籍,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帮助。他们有更大的成就感。家长在选择项目时,可以主动审视项目设计的初衷、想法和评价方法,选择可持续、有思想的项目。同时,团体慈善项目比个人参与更适合大多数孩子参与。最后,建议家长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活动。例如,会弹钢琴的孩子可以参加疗养院的慈善演出。
3、如何完善公益教育运行机制?
尚立夫:公益教育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为主导、社区教育为基础、公益活动为纽带的运行机制。首先,要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老师只需讲解题目过程,孩子们就可以自己分组进行活动。例如,节水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分组竞赛,记录家里水表、电表的数字变化。孩子们会总结节水小窍门并互相监督,节水习惯自然会养成。其次,开发教师需要的课件和教材,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提供指导手册,为学校和社区提供更多实用材料。在美国,学生放学后可以参加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种公益体验活动,但该国尚未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模式。 (文/新京报记者方一军、冯潭秋摄/资料图)